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

出自Xaraser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 Reichsgraviate of Schnieswig
什匿斯維格國旗 什匿斯維格國徽
(藍白黑橫三色旗) ([金色龍蝦)
基恩
皇家格言: So tief wie die See
(商用語: "As deep as the lake")
什匿斯維格位置圖
正式名稱 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
統治者 克瑞爾五世
政府 封建社會
首都 基恩
官方語言 沙蘭斯語茹珊語
通行語言 商用語
宗教 劍穹牧者
人口 待查
貨幣 沙蘭斯馬克 (SLM)
國歌 航行吧勇者!(Segeln Sie Brabe Mann!)
國花 向日葵

什匿斯維格(沙蘭斯文:Schnieswig;賽費隆語:Schnieswig;茹珊語:Sznizwik)位於核心地西北部,為溼地國的一員,東南方為[[]]烏姆地,東北方為茹斯海因,西方為赫瑟特海姆。什匿斯維格以巴登湖、水軍、杏仁膏聞名。

什匿斯維格的國徽是金色龍蝦,旗色則是藍白黑橫三色,國花乃是向日葵。

歷史

史前時代 (???-BR 2500)

傳說中,構成現今巴登湖溼地區域,是因為上古時代妖精詠者對抗上古巨龍,由於強力魔法的衝擊而在地表上打出的巨坑。

在全聖之戰後,便有矮人開始在上古留下的冰河裂谷周圍定居,他們靠著貿易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最終被其他類人種族強盜洗劫一空。這群矮人最後放棄了峽谷外側的定居點,往地層深入,離開了地表。

基恩王國時期 (BR 2500-BR 1025)

回歸前2500年左右,以基恩為中心,人類建立起原始的部落式國家,此國家在古沙蘭斯帝國興起之後,很快便被沙蘭斯人征服,並遭到了沙蘭斯化。

古沙蘭斯帝國時期 (373-BR)

茲威夫海姆侯國時期 (783-800)

第一次獅鷲戰爭時期 (800-850)

第二次獅鷲戰爭時期(850-860)

第二次獵巫戰爭時期 (869-870)

聖戰時期 (870-)

政治

政治體制

什匿斯維格的人口稀少,領主世代以親民作風聞名,領民皆有向領主提出改革或建議的權利。

巫妖王戰爭爆發之後,大量羅帝倫難民湧入,難民與原住民的對立不斷加深,在回歸後 850年代之後,領主為避免原住民對難民的壓迫行動,被迫中斷了行之有年的聽政儀式,同時為了組織抵抗巫妖王的武裝力量,更宣布進入戒嚴,實行高壓統治。

元首

什匿斯維格現任元首為稱為克瑞爾五世的克瑞爾‧扥瑪斯‧曼德‧哥達堡-卡斯頓森(Keryl Thomas mand Gotaborg-Carstensen)。其父克瑞爾四世在巫妖王戰爭時代開始戒嚴,故去後克瑞爾五世繼位,延續了其父的高壓統治。

行政區劃

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之下有四個子爵領地,以及兩個島伯領。

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

什匿斯維格帝國伯爵國(商用語:Imperial Earldom of Schnieswig;沙蘭斯語:Reichsgraviate of Schnieswig),首府基恩(Kien)。由哥達堡-卡斯頓森(Gotaborg-Carstensen)家族統治。現任侯爵為克瑞爾‧扥瑪斯‧曼德‧哥達堡-卡斯頓森。

重要城鎮

  • 基恩(Kien):什匿斯維格首府,最大城,貿易都市。
  • 呂佛德(Lüförde):第二大城。
  • 什匿斯維格(Schnieswig):巴登湖水軍基地。

地理

什匿斯維格圍繞在巴登湖畔,地勢低漥,境內有大量溼地、沼澤、河川,平原地區則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由於陸路交通不便,造就了什匿斯維格地區水路運輸的發達。

重要地理特色

山脈

森林

河川

湖泊

山谷

交通

經濟

茲威夫海姆的地理形態與文化大致是屬於典型沙蘭斯文化圈,但並不像薩斯提海姆般仰賴烏姆地。茲威夫海姆北部華倫尼亞的作物不足以供給全國,但靠著龍脊山與龍眠地的礦產與木材,茲威夫海姆得以向鄰國交易糧食。

出口

入口

人口

語言

宗教

文化

文學

戲劇

音樂

舞蹈

建築

文化人

教育與科學

飲食

節假日

假期
日期 翻譯 商用語 備註
2月1日 回歸之日 Returning Day 紀念諸神回歸,新年
6月4日 夏曉之日 Summerdawn's Day 夏季開始
9月14日 豐饒節 Fecundday

軍事

陸軍

  • [[]]()

空軍

  • [[]]()

外交

盟友

仇敵

衝突與陰謀

相關條目